“矛盾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(zhuǎn)化。”這句話在任何一個領(lǐng)域應(yīng)該都適用,尤其是成語方面。現(xiàn)如今有許多成語都改變了其本來意思,有的甚至和原意完全相反了。比如說炙手可熱,原意指名氣大、氣焰囂張的人無法靠近,現(xiàn)在反而用來形容受歡迎的人了。看來真是時代變遷太快,人的認識都有些跟不上發(fā)展了。成語衣冠禽獸的語境卻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。
無論你在大街上隨便找一個人問衣冠禽獸的含義,亦或是從辭海等工具書中查找這個成語的含義,你都只能得到貶義的解釋:比如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《辭海》中,即非常直接地解釋為:衣冠禽獸,比喻品德敗壞的人。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,行為卻如禽獸。這種說法并非現(xiàn)代首創(chuàng),明清時期就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了。明末文人陳汝元寫《金蓮記·構(gòu)釁》時說:“妝成道學規(guī)模,飛語傷人……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,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(竊賊)。”清朝小說家李汝珍也在《鏡花緣》里寫道:“既是不孝,所謂衣冠禽獸,要那才女又有何用。”可見這時的“衣冠禽獸”就已經(jīng)淪為風度翩翩的活畜生了。
既然我們今天挑出這個成語來解釋,那么衣冠禽獸原本還是褒義詞咯?沒錯,它不僅不會讓人人唾棄,反而會讓人心生向往。因為,衣冠禽獸這個詞原本指代明朝官員服飾上繡著的圖案。我們在看明朝題材電視劇的時候,便會發(fā)現(xiàn)官員所著官服上會繡著一只動物。此舉何意?吉利罷了。中國長期都處于農(nóng)業(yè)文明的狀態(tài),農(nóng)耕對國家有著很大的影響,基本上王朝末日之時,都有天災(zāi)人禍造成農(nóng)耕受損,老百姓吃不飽,從而引發(fā)叛亂的原因。因此,官員衣服上繡著禽獸,也是表示一下尊敬,讓禽獸給自己點面子,都把你放在身上瞻仰了,就不要搞事情破壞農(nóng)耕了。
所以明代官員的服飾規(guī)定:文官官服繡禽,武將官服繪獸。文官一品緋袍,繡仙鶴;二品緋袍,繡錦雞;三品緋袍,繡孔雀;四品緋袍,繡云雁;五品青袍,繡白鷴;六品青袍,繡鷺鷥;七品青袍,繡溪敕;八品綠袍,繡黃鸝;九品綠袍,繡鵪鶉。武將一品、二品緋袍,繪獅子;三品緋袍,繪老虎;四品緋袍,繪豹子;五品青袍,繪熊;六品、七品青袍,繪彪;八品綠袍,繪犀牛,九品綠袍,繪海馬。因此,人們稱文武官員為“衣冠禽獸”。
原來,古代學子十年寒窗苦讀,為的就是當衣冠禽獸啊!沒錯,至少在明末之前,大家的目標就是要當個衣冠禽獸,光宗耀祖的,這聽起來罵人的話可是身份的象征啊!只可惜明朝末年官場腐敗之風盛行,幾乎到了無官不貪的地步,老百姓徹底對官員喪失了信任,加上清朝的官場風氣也未有多大的改善。慢慢地,衣冠禽獸也就真正變成了罵人的話語。(曉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