壽州鑼鼓是流傳于壽縣以及沿淮周邊地區的一種民間傳統表演藝術,是古老楚文化積淀的產物,是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,素有“會說話的鑼鼓”之譽,在沿淮地區獨一無二。壽州鑼鼓以高亢激昂、熱情奔放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魅力,彰顯了楚舞楚樂的文化物質。
壽縣曾是楚國最后的都城,壽州鑼鼓的起源與楚文化密不可分。歷史上,楚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,在文化、風俗上與當時其他國家相比,有較大的差異性。這與楚國的發展歷程有著十分重要的聯系。楚國并非姬姓諸侯國,信仰上與其他諸侯國自然大相徑庭,比如史載楚人好鬼,而周朝時則是“敬鬼神而遠之”。又比如,楚人好巫,好巫則必然喜歡舞蹈。舞蹈是楚國的國俗,從宮廷的達官貴人,到街頭巷尾的平民百姓,都異常喜歡舞蹈。大致可以分為宮廷舞蹈、祭祀舞蹈兩種。祭祀舞蹈以娛神為主要目的,在樂器選擇上,多以鐘、竽、簫、瑟等樂器為主,而宮廷舞蹈則在祭祀舞蹈的基礎上,加入了更具動感的打擊樂器——鼓。鑼鼓樂的加入,更是展現了古老東方音樂的特質與魅力。當然,作為宮廷舞蹈的伴奏音樂,先秦時期的鼓樂與技法,與今天壽縣及其周邊地區流行的鼓樂有著很大的區別,但楚舞楚樂卻為壽州鑼鼓的發展,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秦漢以后,尤其是唐宋以來,以楚國鼓樂為特色的音樂藝術,在壽縣地區獲得了長足的發展。這主要可以歸因于壽縣地區的地理環境、歷史文化、人文風俗。壽縣地處江淮腹地,戰略地位重要,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。光緒《壽州志》稱之為“西北之要樞,東南之屏蔽”,如南朝與北朝、南宋與金,壽縣作為兩軍交戰的前沿陣地,更是戰火頻繁。一方面,戰爭給壽縣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,另一方面,戰爭也使壽縣人民養成了直爽、重義、好斗的民風。鼓,作為打擊樂器,風格高亢、激昂,非常適合于兩軍交戰時使用,《春秋左傳·曹劌論戰》中“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”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連年的戰爭,也使壽州人民養成了練武的習慣,練武之風盛行,體現到鑼鼓藝術中,便是不少鑼鼓節目會伴隨一定的武術表演。地處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壽州,在戰爭年代是必爭之地,在和平年代則是南北交流的重要場所。因而,壽州鑼鼓自然也會帶有南方鑼鼓的特征。比如,江浙地區流行的十番鑼鼓,以音樂細膩溫婉而見長,壽州鑼鼓中的《長流水》《拾玉鐲》等曲目,也帶有這一特征,這在北方鑼鼓藝術中是比較罕見的。
壽州鑼鼓是楚文化遺存,到現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,并在明清時期形成了以特定班子為組織的表演形式。新中國成立以來,壽州鑼鼓作為民間藝術得到了很好的傳承發展。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近年來,壽縣按照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,全面加強楚文化挖掘、開發、保護、利用工作,進一步推進以壽州鑼鼓為代表的民間藝術的傳承保護。全縣現有壽州鑼鼓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省級2名、市縣級4名,鑼鼓隊70多支,隊員3000多人。2009年,壽州鑼鼓在山西洪洞舉辦的“遠中杯”全國鼓王邀請賽中,一舉奪得“最佳鼓王獎”;2019年10月壽州鑼鼓斬獲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,2021年,經山花獎評審委員會視頻初審評定,安徽省報送的壽州鑼鼓《楚淮風情》已進入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藝術表演(民間鼓舞鼓樂)現場初評資格名單。
壽州鑼鼓民間藝術,是壽縣人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融音樂、舞蹈于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,是人們在自然環境與生產勞動相互影響下,產生的最原汁原味、最純樸自然的民間藝術,熱情奔放,氣氛熱烈,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。壽州鑼鼓擁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,在動態性、民族性、習俗性、廣泛性和多層文化內涵上表現突出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壽縣人民的宗教信仰、價值觀念、思維方式、審美趣味、道德情操、社會制度、歷史傳承等。(楚仁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