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“兩面三刀”是個貶義詞,說的是一個人當面一套,背后一套,不夠誠實。既然“兩面三刀”是個貶義詞,怎么又會與圣人孔老夫子聯系到一起呢?先別急,不是我要說孔老夫子“兩面三刀”,而是夫子的弟子公西華有這樣的想法,他不僅這樣想,而且還當面質問自己的老師,為什么要這樣做。
這天孔子講完課,回到書房,公西華跟過來服侍老師。他剛給夫子端上一杯水,子路就匆匆闖進來,大聲向夫子討教:“先生,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,可以立刻去做嗎?”孔子看了子路一眼,慢條斯理地說:“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!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?”子路聽完夫子的指導滿意地走了。不一會兒,夫子的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,恭敬地問:“先生,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嗎?”孔子馬上回答:“對,應該立刻實行。”冉有聽完老師的回答,也高高興興走了。
子路和冉有都在夫子那兒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,心中沒有了疑惑,可這前后同一個問題,夫子不同的回答,讓一直站在旁邊的公西華滿腹疑竇:“老師是老糊涂了?還是人品發生了變化?怎么同一個問題,老師給出了不同的答案?這不是典型的兩面三刀嗎?”
公西華猶豫半天,終于忍不住吭吭哧哧問起夫子來:“先生,他們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?做人是不是、是不是不能這樣子呢?”聽著公西華面紅耳赤的問話,夫子知道弟子心中想著什么,就笑了笑說:“我這樣回答是有理由的,他們倆都是你的師兄弟,他們的性格想必你也了解,冉有性格謙遜,辦事猶豫不決,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。但子路逞強好勝,辦事不周全,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,三思而行。他們問同樣的問題,我給他們的答案不同,不是老師老糊涂了,也不是老師故意糊弄他們,而是根據他們的性格,有目的地給予他們指導,省得他們犯錯誤。”
聽著夫子的回答,公西華糾結的心一下子釋然了,原來夫子這樣說話不僅不是兩面三刀,而且還是一種大智慧——說話要因人而異,根據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。
然而,在現實生活中,好多人都把“知無不言、言無不盡”當作說話的最高境界,認為只有這樣說話,才是真誠待人,才是一個率直的好人。可這樣做的后果卻是煩惱不斷:“我這樣真心對朋友、對領導、對同事、對他人,可他們卻往往不領情,弄得自己是豬八戒照鏡子——里外不是人。”原因何在?就在于他們沒有學會像孔老夫子那樣根據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。
關于如何說話,孔老夫子還有一段著名的論述:“可與言而不與之言,失人;不可與言而與言,失言。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”這段話的意思是,應該說的話你不說,你就會失掉這個朋友;不應該說的話,你卻與他說了,你就是說錯了話。說話的最高境界是,既不失去朋友,又不說錯話。由此可見,俗話說的“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”,也是一種說話的智慧,因為,你給人說鬼話,人聽不懂;你給鬼說人話,鬼也聽不懂。只有根據不同的對象,說不同的話才是智慧的表現,這也正是孔老夫子說話要“兩面三刀”的真正原因。(趙倡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