楓葉紅,菊花黃,又是一個涼秋了。我在涼秋,突然想起,自己曾去看過一個牧羊老人。他趕著一群羊,走進(jìn)了深山,越走越遠(yuǎn),步步回首,身影在我的眼際,逐漸模糊,直到我看不見了,我還呆呆地站在那兒,像風(fēng)中的木樁。那個涼秋,我與那個牧羊老人,短暫別離,有葳蕤之情。他捏著牧鞭,揮舞著,在黃土松動的小道上,向前走著。我感覺,他走向野草濕滑的清晨山坡,是在追趕時間,那就要枯黃的青草,在涼涼的季節(jié)里,薄暮中,像他生命中的根須一樣,非常重要。牧羊老人對我說,草黃了,雪就要來了!我聽了想,每年涼秋,他將雪白羊群,一群又一群地趕向山坡,那羊群,在山坡吃草狂歡,讓我想起雁戲沙灘,鷹擊長空,還有鳩飛蘆蕩。
觸景生情,突然想起席慕容的《秋來之后》,那詩里寫到了涼秋。詩中的涼秋,獨具滋味,語言淡淡的,情思卻濃濃的,讓我的身心,似乎飛翔起來。她說:“總有些疏林會將葉落盡/總有些夢想要從此沉埋/總有些生命堅持要獨自在暗影里/變化著色彩與肌理。” 詩中的疏林、夢想、生命,挾持著涼秋的意味,讓想象的葉兒落盡,讓夢想沉埋,在暗影變化的情緒里,有了色彩,也有了肌理,涼涼的,帶著秋風(fēng)的涼爽,也帶著秋味的愜意,給人以心智啟迪,靈魂的鞭打。詩里還說:“我?guī)缀蹩梢员诲e認(rèn)是/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女子”。席慕容在詩中,在她的涼秋里,心情雖有變化,卻是樂觀的,也是幸福的。是呀,我在涼秋,看見一只蟈蟈鳴叫著,跳起,在麥秸垛的殘垣旁,在秋夜的月光下,翻著筋斗,與我對話。那秋,是涼的,涼得如月光一般,卻優(yōu)雅清亮,煞是喜人,且有溫馨之感。
村上春樹反復(fù)描述一顆月亮,被稱為村上春樹的月亮。月亮流動的光輝,似水潑,清輝如同笛音,仿佛車轱轆在月光中,發(fā)出了哧哧聲響。那月亮的意念,是尚未復(fù)活的人性,而恐懼意念的劫持,卻讓人不敢身動,不敢聲張,不敢閉上眼睛,什么都不敢看,只好看月亮。月亮貼在天上,仿佛死了一樣。那種感覺,是涼秋的感覺,百木草葉,尚未凋枯殆盡,秋意蕭颯,讓涼秋更涼。我在涼秋,站在橋上看風(fēng)景,那天地是恍惚的,我不敢聲張,強(qiáng)顏歡笑,像虛假的詼諧,做作的友善,盡是誠惶誠恐。我想涼秋,是一種時光回歸,純真得略有酸楚,有些許的甜蜜,彌散清新,在沉穩(wěn)中充滿向往,讓我略感幸福。
南宋大詞人辛棄疾 ,在一首詞中說,他少年時,不識愁滋味,在作賦寫詞時,總是說愁,還整天想著,要努力再上一層樓,成名立業(yè)。而如今,他老了,識盡了愁之滋味后,想說時,反而不說了,總是安慰自己說:“天涼好個秋”。寫這首詞時,辛棄疾他空有一身抱負(fù),充滿一腔熱血,卻有話難說,有勁難使。他一心想著金戈鐵馬、揮師北伐,而現(xiàn)實的政治際遇,使他不得不賦閑在家。于是,他信手拈來,寫個涼秋之趣,那是他在冷靜思緒后,讓心意抵達(dá)的人生境界,是成熟的人生境界。是呀,“天涼好個秋”,季節(jié)與人生一樣,蘊(yùn)含許多愁緒,儲存許多傷情,卻在成熟時,不知不覺,渾然天成。我想,辛棄疾對涼秋的理解,簡單直白,把它理解為愜意的季節(jié),他就不會說愁了。那是自我安慰,努力讓幸福的來臨,在詩意的天空,百味叢生,讓人欲罷不能。(鮑安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