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通常把中國古代的文人階層稱為士大夫階級,實際上“士”來源于西周時期的分封制。西周初年,大肆分封諸侯王,諸侯王又在自己封國內分封卿大夫,卿大夫再分封士。這樣就形成了天子、諸侯、卿大夫、士四級統治階級。所以,在西周時期,士是最低級的統治集團,它的地位只比平民和奴隸高。
春秋戰國時期,隨著生產力的發展,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劇烈的動蕩和變化,宗法制度逐漸瓦解,君主等級制日益解體,天子諸侯以及舊貴族世家逐漸沒落。于是作為奴隸主貴族中最低等級的“士”階層也逐步失去了以往的特權,有的無田可食,有的失去了原有的職守,不得不專靠文化知識和技能維持生活。由于他們熟悉禮樂制度,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能,“士”就成為一些當權者與新興地主階級豢養與獵取的對象,養士之風極盛一時!皣匈t良之士眾,則國家之治厚;賢良之士寡,則國家之治寡!薄暗檬空邚,失士者亡!边@已經成為當時志士仁人的共識。
戰國時期,除各國國君招聘延攬士人之外,各國的強臣、公子也競相蓄士,以壯大自己的政治勢力和社會聲望。戰國四公子信陵君、平原君、孟嘗君、春申君都曾廣招賓客,養士數千!妒酚洝ご荷昃袀鳌罚骸摆w使欲夸楚,為瑇瑁簪,刀劍室以珠玉飾之,請命春申君客。春申君客三千余人,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,趙使大慚。”從中可以看出,春申君所養門客有三千多人,其中就有政治遠見非凡的朱英,正是他向春申君獻策將楚國都城從陳地遷到壽春,使得楚國能夠再延續十八年。隨著都城的遷徙,春申君也將養士之風帶到了壽春。壽春地處淮河流域;春恿饔蛟诖呵飸饑鴷r期,是道、儒、墨、法等學派薈萃之地,尤其是老子、莊子長期在此活動。戰國時壽春更成為晚楚文化的中心。春申君黃歇在壽春養士三千,招引了儒學大師荀況。荀況培養出深刻影響戰國歷史走向的韓非和李斯。
秦及漢初,規范的選拔人才制度還沒有建立,“士”還是官僚政治所需人才的重要來源,“養士”仍是當時客觀需要,只是逐漸與君主專制確立相適應,逐漸被納入君主專制本位,養士的規模也大大縮小。漢文帝十六年(公元前164年),作為漢高祖劉邦之孫、淮南王劉長之子的劉安,被封為淮南王,都壽春。由于壽春的思想傳統與歷史傳承,加之劉安的顯赫身份、“好讀書”而特立獨行的性格、“辯博善為文辭”的才華以及“行陰德”獲得百姓好感的威望,一時間,天下士人紛紛投奔壽春劉安門下,“賓客、方術之士數千人”,完全比得上戰國春申君養士的規模,形成了一個以劉安為主導的幾千人的學術文化集團。
劉安組織他的門客研究學問,著書立說,編著了《淮南子》《離騷傳》《淮南變化術》《長安都國頌》等著作,其中以《淮南子》一書最為著名。劉安編書立說,目的是以此鑄造“欲為大事”的精神武器。動筆之前,劉安與上述賓客共同討論策劃:“夫作為書論者,所以紀綱道德,經緯人事,上考之天,下揆之地,中通諸理……著書二十篇,則天地之理究矣,人間之事接矣,帝王之道備矣!笨梢,“紀綱道德,經緯人事”是全書的根本宗旨,作者要“觀天地之象,通古今之事”,站在新道家的立場上,對西漢以前的諸子百家進行批判性總結,以構筑自己新的理論體系,為新生統一的封建國家提供一整套治國綱領。
《淮南子》就是這樣由劉安組織門客集體編撰、最后由他潤色加工完成的。東漢學者高誘在《淮南鴻烈集解敘》中最早較為明確提出:“天下之士多往歸焉。于是遂與蘇飛、李尚、左吳、田由、雷被、毛被、伍被、晉昌等八人及諸儒大山、小山之徒,共講論道德,總統仁義,而著此書!备哒T并且嘆服該書:“言其大也,則燾天載地,說其細也,則淪于無垠,及古今治亂存亡禍福,世間詭異瑰奇之事。其義也著,其文也富,物事之類,無所不載。”現代著名國學大師、《淮南子》研究專家劉文典稱贊該書:“博極古今,總統仁義,牢籠天地,彈壓山川,誠眇義之淵叢,嘉言之林府!(吳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