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聚
小時候,月餅實在是一種奢侈的食品,只有過節才有的吃。有時月餅被提前買來回,我就眼巴巴地一邊瞅著,一邊吞咽口水。一只月餅,往往要被分成6份,小手洗得干干凈凈后,接過這難得的美食,忙往嘴里送,有時候咽得太急,吃完后竟沒品出月餅的味道……
那時的月餅,多是五仁餡,杏仁、核桃仁、花生仁、芝麻仁和瓜子仁炒熟后去皮壓成碎丁,最后加入白糖調制而成。其實,早在清代,月餅的制作工藝隨著中秋吃月餅風俗的愈加普遍而大有提高。袁枚就曾在他的《隨園食單》上寫道:“酥皮月餅,以松仁,核桃仁,瓜子仁和冰糖、豬油作餡,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,迥異尋常。”這大概就是最早的“五仁餡月餅”了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我來到離家50多里之外的潘集鄉下農村網點工作,那個時候交通不便,每回一次家要轉4次車,半個月休一次假,節假日也要正常上班。一天晚上,和同事一起去小集市嘗點小吃,看到有一攤位在賣月餅,才想起原來中秋節快到了。同事看見這月餅,嚷嚷著要買幾塊吃,嗨!那時的月餅是又香又甜,真好吃!手里拿著月餅晃頭晃腦地背起了唐詩:“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”。可此情此景令人更是思念起在家鄉的親人和朋友,那何嘗不是飽受著離愁的煎熬呢?
而在這一生中,每個人必定會走過很多地方,遇到一些人,告別一些人,然后再遇見一些人,每個人就是這樣成長的。離別與孤獨,也是人生的重要一課。曾經在書上看過,說蒙古人在中秋夜愛做“追月”的游戲。人們跨上駿馬,在銀白色月光下,奔馳在草原上。月亮由東方升起,墜落西方,他們便放馬向西奔馳,不到月亮西下,“追月”不止。一路上,他們不管不顧美景,遇見的人還來不及告別便已遠去。也許,我可以做一個:“執著的蒙古騎手”。想到這里,便豁達了。嘴里的月餅餡化開,連心里都不禁甜了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