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所周知,梁巘、鄧石如是清乾隆時期,我國知名的大書法家。梁巘是亳州人,乾隆時科考中舉,后被御賜進士,任湖北巴東縣令,然后辭職返鄉,赴壽州任循理書院教習,十多年間,養成了壽州書學之風,為壽州培養出許多書法名流,他的書法理論和書法創作,以及碑刻書藝,名震江淮。與江南錢塘人梁同書齊名,并稱南北二梁。鄧石如,生于安慶懷寧,與梁巘同時代。鄧石如年少時酷愛書法,中年時以鬻書刻印自給,時人稱之為“四體皆精,國朝第一”,其在篆、隸書的開創性方面,影響至深。乾隆帝八十壽辰之際,鄧石如與戶部尚書曹文一同進京,其以書法響譽京城內外。三百多年來,梁巘和鄧石如在中國書壇占有卓越的席位,尤對壽州書法界影響深遠,造就了近現代的孫家鼐、柏文蔚、張樹侯、汪以道、司徒越等一代書家。
亳州和安慶,南北古道相距千里。梁鄧二人怎會相聚于壽州,真是機緣巧合!
東漢末年,河北鉅鹿人時苗,出任壽春令,來時乘牛車而來,御任時母牛在壽春產下一牛犢,時苗辭官時不顧壽春百姓相勸,執意留下牛犢而去。明成化間壽州知府趙宗為紀念時苗清廉為官,在城內西南處建造了時公祠,又名留犢祠。清乾隆十年又予重建,整修后的時公祠煥然一新,壽州人在祠內辦起了蒙館,教育兒童少年。鄧石如與其父親鄧木齋經人介紹,千里迢迢來到時公祠蒙館任教。乾隆二十七年(公元1762年),剛年滿36歲的梁巘,興致勃勃地前往鳳陽府參加舉人選拔會試,一試中舉,之后,和同中朋友一起從淮河乘船逆流而上,來到壽州古城游覽。一天,梁巘和朋友慕名前往拜訪時公祠,遇見年輕的鄧石如,在帶領學生讀書。交談時,梁巘見鄧石如對時苗和時公祠以及壽州市井風俗十分諳熟,侃侃而談,便頻頻點頭贊許。梁巘見書案上有筆墨紙硯,便道:“先生,我見你書案上文房四寶齊全,能否寫一幅,讓我等欣賞!编囀缏犃,歡欣鼓舞,用隸書寫了一幅杜甫的詩“兩個黃鸝鳴翠柳,一行白鷺上青天。窗含西嶺千秋雪,門泊東吳萬里船!绷簬t一見,連連贊道:“如此年輕后生,競能寫出如此妙字,前程無量,前程無量!”說罷,與鄧石如辭別,與朋友飄然而去。鄧石如不知來客是何人,心存猜想卻久久不能釋懷。他閑時常到清真寺、孔廟、關帝廟、報恩寺等景點觀賞,臨摹研習碑文。當他與報恩寺長老海月攀談時,說到外地來二人參訪時公祠,衣著談吐不俗,舉止高雅,不知何方人氏?海月長老告訴他,“此二人,是書法大師梁巘和他同時中舉的朋友,前來壽州參訪,曾到報恩寺布施。二人前程遠大,不可估量。”鄧石如聽了,甚感驚訝,未能與二人深談,十分遺憾。
世事造化,看似偶然,在時間的長河里,不經意間卻成了必然。鄧石如與梁巘只此一遇,徹底改變了彼此的人生。
不久,鄧石如家人病危,他辭職回到安慶。而梁巘進京科考,因擬題《戒奢糜,均貧富》,抨擊時弊,狀元未中,被欽賜進士,赴巴東縣就職。因梁巘秉性耿直,與時勢圓枘方鑿,格格不入,三年后辭官返鄉,念及壽州民風樸實,尊師重教,便赴壽州循理書院任教習。
十年后,鄧石如在家鄉常常臨帖習字,在石子上刻字,孜孜不倦,總覺得書藝高深玄妙,時刻想外出尋師訪友,特別渴望能拜梁巘為師,來指導自己學習書法技藝。當得知梁巘已辭官回壽州循理書院任教時,便毅然背井離鄉來到壽州拜師梁巘。梁巘看了鄧石如的字跡后,贊道“此子筆勢渾鷙,字體端莊雅致,實屬不易。然其未諳古法,功力尚淺。唯見其筆勢,若下苦功錘煉,若干年后,其書法和鐫刻之才力,定可成器,可藝壓書壇數百年也!”此后,鄧石如在書院異?炭啵肽赀^后,梁巘將所學書法、書丹碑刻技藝,悉數教給了學生們,鄧石如的書藝很快居于書院眾生之首。
為使鄧石如有更大的發展,梁巘便向江寧摯友梅鏐推薦鄧石如到金陵鐘山書院學習。數年后鄧石如學成,他的篆書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,以隸法作篆,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范,其代表作《鄧石如篆書白氏草堂記》,現收藏于日本。(時本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