鐘芳
前段時間回家看望父母,見母親正全神貫注地拿著一把算盤教小侄女學珠算。
這把算盤是母親的心愛之物,一直伴隨著她。紅木的邊框,鑲著黃銅包邊,滾圓的算盤珠十三檔,梁上兩顆珠、梁下五顆珠。雖然年代久遠,漆色有點斑駁,但是由于長時間地撥打,算盤的軸桿十分光滑,算珠油光放亮。
兒時的記憶里,母親的算盤占據了重要的內容。那時候,母親是生產隊的一名會計,家里經常放著一把算盤,一年到頭響個不停。我經常看到她在油燈下拿著賬本,為隊員記工分,為村民分糧食。手指上下撥動,算珠“叭叭”作響,清脆悅耳。無論多復雜的賬目,母親都是一筆筆耐心地記下來,再反復檢查。手中那把算盤,加減乘除盡可,數字毫厘不差,既沒有給別人少算,更沒有給自家多算。所以,她常常自豪地說:“我的算盤,打出的都是明白賬。”
“算盤一響,黃金萬兩。”母親是個熱心腸的人,她不只算本隊的賬,還不時地有其他生產隊邀請她去幫忙核實賬目,更有甚者親自拿著賬本找上門來。那年代,會打算盤的人不多,母親總是有求必應,幫助人家把賬目算得清清楚楚,避免了一些矛盾和糾紛。
由于母親的言傳身教,我很早就學會了打算盤。先能把算盤珠子撥出“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”九個數字,然后再學會了“一上一,二上二,一下五除四……”一邊念口訣一邊撥打算珠。學了“三遍九”,又打“九遍九”……母親還教我猜過一則謎語:“弟兄七人同模樣,大哥二哥在外鄉。五弟心想合一處,中間隔著一堵墻。”我想了半天猜不出,母親輕輕撥弄一下桌上的算盤,我頓時明白了。
在我讀小學四年級時,學校專門開了珠算課。母親在我出門時特意準備好一條用布條搓成的布繩子穿在算盤兩邊,挎在我肩頭并扶正,千叮嚀萬囑咐,讓我小心別把算盤磕著了。我背著母親的算盤和小伙伴們上學,大家你追我趕,算盤發出的響聲非常悅耳。數學課時,老師用大算盤,我們用小算盤,滿教室里全是打算盤的聲音。由于母親教過我簡單的加減運算,學起來一點都不費力,每次考試,我總能得滿分。那時候,在我眼中,不論多么復雜的題目,算盤都能算出來。學習珠算以后,我打的算盤不僅速度快,結果也精準,母親會讓我在放學后幫忙記賬。得到了母親和老師的肯定,我也從算盤學習中找到了樂趣。
高考時填報志愿,我毫不猶豫地填報了省財校會計專業。每天珠不離手,天天練功,急管繁弦。算盤也從“上二下五”的大算盤用到了“上一下四”的可人小算盤。畢業后,我到銀行當了會計員。那時候沒有電腦沒有計算器,一切業務全靠手工記賬和算盤。如果算盤打錯了,賬記錯了,平不了賬,就下不了班,每天再晚賬也要軋平。一手翻一大沓厚厚的賬本,一手持筆在算盤上五指紛飛。為了一分錢的誤差,不知要重復多少遍,算盤撥得手指都僵硬了。因此,我在休息時間,常捧著一把算盤練習,這讓我打算盤的速度和精準度又提高了不少。
過了沒幾年,單位給我們購買了電子計算器。我雖然舍不得算盤,但計算器的快捷方便,是算盤沒法比的。后來,隨著計算機的應用推廣,我辦公室的算盤漸漸“隱退”,取而代之的是電子化辦公,只需要用鼠標輕輕點擊,敲擊鍵盤,各類統計數據很快就能完成,工作效率明顯提高。
現如今,退休多年的母親眼見著我用電腦和手機就能完成轉賬、繳費等多種業務,常常感慨:“真是變化太快了,變化太大了!以前用算盤,現在用鍵盤,還有衣食住行,樣樣都在飛速發展!現在的科技發達了,生活更便捷了。身逢好時代,一定要珍惜生活,更好地生活呀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