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年時代,正陽關于我而言,就是一個謎,一個懵懵懂懂的謎。
世事總是奇巧,后來我圓夢般的被安排到正陽關工作。那時,一有空就和三二同事,走大街進小巷,探尋古鎮(zhèn)遺跡,看淮河舟楫往來,淮水帆飛。仿佛古時那蒼溝舟市、邊洲漁會的繁華,南湖晴光、西城春柳的旖旎,仍歷歷在目。
未到正陽關工作之前,曾走過一些地方,如嘉峪關、山海關、青島的正陽關路,還有淮河下游的臨淮關,才知道正陽關也是名關。早在《左傳》一書記載,正陽關的古名叫“潁口”。明嘉靖《壽州志》記載得比較清楚:“東正陽鎮(zhèn),州南六十里,古名羊市,漢昭烈筑城屯兵于此。東接淮潁、西通關陜,商販輻輳,利有魚鹽,淮南第一鎮(zhèn)也。”這里說的東正陽鎮(zhèn)也就是今天的正陽關。從最早的《左傳》有記載算來,正陽關已有2700多年歷史,現(xiàn)保存的正陽關城樓和殘存的城墻舊址,是清同治年間修的城墻遺跡,有碑文可證。屹立千年的“鳳城首鎮(zhèn)”、“淮南古鎮(zhèn)”、“熙宇春臺”、“淮流管鑰”四座城門,依稀在向世人傾訴古關的風雨滄桑。
“潁口”緣何改稱“正陽”,尚未有明確的解釋。“正陽”是組好詞,這兩字真正出現(xiàn)在史書上,將潁口改稱正陽,是從周世宗攻打南唐時開始的。《中國歷史大事年表》記載:“李彀等于正陽(今安徽壽縣西南)渡淮攻唐”。但后來把此地稱為“關”,就表明這里古往今來是個非常特殊非常重要的地方。
首先,正陽關的位置處于交通要道。正陽關位于壽縣、潁上、鳳臺、霍邱四縣交界處。居于淮河跨潁河之間,南引淠水之利,向有“七十二水通正陽”的得天獨厚優(yōu)勢,歷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。古時交通以水行航運為主,正陽關是交通要沖之地,得之則可控淮、潁,襟江帶湖;失之則門庭洞開,淮南無屏障矣。夏朝征劃“淮夷”,春秋魯昭公攻楚,秦晉的淝水之戰(zhàn),后周與南唐之役,都是利用淮水之利,先據正陽關,而后征伐。解放前期,中共中央和安徽省委均在正陽關設立地下交通站,為中央和鄂豫皖蘇區(qū)傳遞文件、信息,接應護送我黨地下工作人員,為革命作出了特殊貢獻。其次正陽關是物流關卡。清同治十三年留有石碑記載:“州(指壽縣)之西六十里為正陽,據淮流之上游。舟車四達,物盛人眾。戶口殷繁,市廛饒富,列屋而居者,綺紛繡錯,櫛比而云連,而估帆市舶出入于洪濤煙云杳藹之中。”足見當時的繁華。那時,古鎮(zhèn)布莊、茶莊、鹽埠、客棧林立,稅所、交易行,通宵達旦。這里成了全國重要的物流集散地,南方的茶葉、木材、竹制品通過此地,運往中原、山東;北方的布匹、鹽堿、貂皮用品通過這里,源源不斷運往江南。明成化元年,開始在正陽設關征稅。鴉片戰(zhàn)爭后,正陽關作為鄂、豫、皖等地的貨物水運要道,江西、浙江、山西等十五個省、市都曾在此設有會館。英、俄、德等國曾在此地設貿易公司,美國花旗銀行在此設立辦事處,正陽成了稅務大關名關。正陽還是遠近聞名的水關,常說:“七十二水通正陽”,是因為正陽關處于淮河中游,是淮河、史河、灃河、汲河、淠河、潁河等十大水系的匯合處,所謂“七十二水”,泛指正陽關以上注入淮河的干支河流歸注正陽關后,沿淮河東去。淮河上游水位落差大,中游五百公里,落差只有十九米,所以淮河中游水位上漲快,退水慢,歷史上多發(fā)洪災,這樣上游的王家壩,中游的正陽關水位就成了淮河流域抗洪時人們關注的焦點,好在近年淮河得到治理,人們對水患可進行有效的調控了。
悠久的歷史,沉厚的積淀,孕育了璀璨的文化和一代先賢志士。正陽關的“抬閣、肘閣、穿心閣”被譽為“沿淮民間藝術三絕”“空中芭蕾”;名聞遐邇的“淮詞”是省級非遺項目。老同盟會員鄭漢臣、革命先烈茅延楨、共產黨早期活動家高語罕、著名書法家司徒越、地質部長孫大光、土木工程專家茅世儒等皆誕生成長于此。
正陽關,人美水美地美,飲譽海內外。“蜆子、鳭子、蒿子”被稱為正陽關佳肴三絕,清真麻油香飄千里,鮮嫩的淮王魚美味獨譽天下……
淮水悠悠,如今,千年古鎮(zhèn)在改革大潮中,日新月異,風華依舊。(時本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