歲月如風,時光靜靜地流淌,童年的記憶也隨著時代前進的波濤漸行漸遠。但收音機卻成了我深藏于內心、無法割舍的一種情懷,每每憶起,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簡單而快樂的童年,尋覓到了它曾經帶給我的快樂時光。
在當年那個經濟比較落后、物資匱乏、文化娛樂生活單調的年代,收音機儼然是普通家庭中的一件奢侈品,能擁有一臺則是許多家庭的夢想。在我剛上小學時,家里用省吃儉用積攢的錢買了一臺半導體收音機。收音機呈長方體形狀,在下方左右兩條狹長形腿的支撐下,穩穩地站在那兒。正面右側是上下兩個旋鈕,上面那個用來調頻,下面的既是開關也可以調節音量。中間是透明的有機玻璃,里面是一根紅指針,通過它的左右移動可以選擇不同的頻道。左側是音箱,表面是等距離排列的條形塑料條。收音機下方貼著的一條窄窄的鋁皮,上面刻著生產廠家的字樣。第一次聽到那個物體里面能傳出聲音,真是讓人感到神奇又興奮。
因為童年時書籍缺乏,所以收音機自然成了我周日打發時間的好伙伴。“小喇叭”節目、相聲、廣播連續劇等都是我喜歡收聽的節目。即使去田間地頭割草,我也把收音機放在籃子里帶過去,邊干活邊收聽,不知不覺間就把草割完了,從來不覺得累。但遇到雷電天氣時,常常讓我感到很無奈,因為雷電干擾了收音機的信息接收,收音環境變差了,傳出來的聲音常伴著“滋滋滋”的雜音,偶爾發現聲音很模糊了,便手忙腳亂地調整方向,就怕錯過精彩瞬間。而大人們以為雷電會擊壞收音機,催促著要把它關掉,弄得我心里很糾結。
讓我最著迷的節目就是聽評書,那種感覺至今依然難忘,回味無窮。記得最早收聽的節目是《岳飛傳》、《楊家將》等,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的播講抑揚頓挫,行云流水,但每到精彩之處或關鍵時刻,她將驚堂木一拍,接下來一句:“欲知后事如何?請聽下回分解!”這扣人心弦的評說方式吊足了我的胃口,欲罷不能,常常弄得第二天上課時還牽掛著,期盼早點放學回家,作業也就草草完成,直到聽完這“下回分解”才放下,因此,沒少挨老師和父母的批評。評書是我當年享受到的最豐富的文化大餐,我的心情也常隨著故事情節的演進而起伏不定,為岳家軍大破朱仙鎮歡欣鼓舞,為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扼腕嘆息,又為風波亭岳飛等冤死而拍案而起大罵秦檜,對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感到欽佩,對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傳奇津津樂道……后來,單田芳老師的《隋唐演義》《薛家將》等,袁闊成老師的《三國演義》《水滸傳》等我都沒有錯過,他們用具有感染力的聲音給伙伴們帶來了精神食糧和無限的快樂。
考上師范后,陪伴了我近十年的收音機才和我分開,但是每逢節假日回來,我還是會打開它收聽節目,依然是那么熟悉和親切。如今幾十年過去了,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,錄音機、音箱、電腦、大屏幕液晶電視等各種電器不斷更新換代,功能也越來越齊全,但我對收音機的情懷始終難以割舍,常常在不經意間又會想起當年那份愜意而美妙的電臺時光,想起那醇厚悠長的電波聲,想起那逝去的流年碎影。在那個清貧的時代,它承載了我的童年,豐富了我的生活,也見證了新中國從貧窮走向富強的發展歷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