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臺有個大紙箱,里面堆滿了雜七雜八的小零碎。一天,女兒從里面扒拉出一個白色的大貝殼,跑過來把它放到我耳邊:“媽媽,你快聽啊,貝殼里面藏著海的聲音……”我閉上眼睛,靜靜聆聽了一會兒,笑了:“果然是海的聲音啊,真好聽!這個還是很多年前朋友送給我的,那時,我們還住在出租屋里,你也沒有出生呢!”
女兒對從前的故事很好奇,我就接著講起來:“那時,我還沒有看見過大海,一直特別想去一趟海邊。可是,那時候爸爸媽媽的收入都很低,租房子選的都是小閣樓,圖的就租金便宜,哪有多余的閑錢出去旅游呢?后來,有位朋友去海邊,回來時送給我一個大貝殼,還說里面藏著海的聲音。我非常喜歡這個貝殼,晚上睡覺時就把它放在枕邊,然后小聲默念:我聽到了海浪的聲音,我聞到了海的氣息……”
說到這里,我忽然感覺有點心酸。因為那個時候,兒子也像現在的女兒這么大,還在上幼兒園大班。每當我拿著貝殼聽海時,他也會學著我的樣子閉上眼睛,跟著小聲默念:“我聽到了海浪的聲音,我聞到了海的氣息……”然后,他會用胖乎乎的小手,緊緊摟著我說:“媽媽,等我長大了,要賺很多很多錢,然后帶你去看大海,想看多久就看多久……”
此后的幾年,雖然我仍然沒有機會去看海,兒子說的那番話常回蕩在耳邊,每次回想起來,都忍不住嘴角上揚:真是我的小暖男啊。一個小孩子都愿意相信能夠實現去看海的夢想,當媽的又怎甘落后?念及此,我辭去原來那個已經進入瓶頸期的工作,重新開始在自己喜歡的文字領域打拼。從零開始沒有那么容易,那些關于逆襲的神話,往往只是發生在別人的身上,我要做的就是從零開始,一路摸爬滾打,掙扎著前行。
光陰流逝中,兒子慢慢長高,家里的經濟條件也擺脫了從前的窘迫。當我領到第一筆出書賺來的稿費時,很快就策劃了一趟全家的海邊行,整整五天的時間,我們住在海邊,吃在海邊,玩在海邊。當然,我們也撿回了很多很多的貝殼……
女兒出生之后,我們也曾帶她去看過海,只是那時候她才一周多,沒有留下記憶。就在去年,我們一家四口再次去了海邊,我帶女兒下海沖浪,在沙灘上曬太陽,去海洋館參觀,玩得十分盡興。
“媽媽,我們什么時候能再去一趟海邊呢?”這時,女兒把白色貝殼緊緊貼在耳邊,輕聲問道。我爽快地笑了:“等我請了年休假,咱們再去看海!”
童話故事告訴我們,貝殼里聽到的是海浪聲,甚至是遠古時期的海浪聲。這當然只是故事。我們在貝殼里能聽見聲音,主要是因為共振,根據物理學原理,如果來自貝殼以外的振動或聲音的頻率與貝殼內腔固有的頻率相同,則就會發生共鳴。共鳴會把聲音放大。當我們把貝殼扣在耳朵上聽時,我們聽到的就是這種共鳴,或說是放大了的聲音。其實,不光是貝殼,把一個紙盒或空的熱水瓶扣在耳邊,同樣也能聽到共鳴聲。
相對于這樣一個標準的正確答案,我還是更喜歡童話故事里的形容。藏在貝殼里的海,在最困頓無助的日子里,曾給了我極大的安慰,正是這特殊的海浪聲,鼓勵我一路砥礪前行,一路向著海的方向出發,出發,直到最后和真正的大海深情相擁。海,不僅藏在貝殼里,其實一直都住在我心里。(張軍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