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慶民
“麥穗初齊稚子嬌,桑葉正肥蠶食飽。”歐陽修的這首詩形象地道出了小滿的含義,即到了小滿時節,夏季該成熟的農作物籽粒開始灌漿,逐漸飽滿,但又尚未完全成熟,故稱為“小滿”。
明顧元慶《檐暴偶談》認為,小滿和芒種兩個節氣“皆指麥言”,意思是都針對麥子的成熟和收獲情況來說的。民間也有“小滿小滿,麥粒漸滿”“小滿一片黃,芒種場里忙”的諺語。
古詩云:“綠滿山原白滿川,子規聲里雨如煙。”小滿這一天,天空煙雨蒙蒙,杜鵑聲聲啼叫,萬物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。尤其是田里的麥香隨風涌動,碧波蕩漾,也難怪歐陽修詩云:“最愛壟頭麥,迎風笑落紅。”雖然花開始謝了,但麥子卻茁壯起來了,搖搖晃晃笑得很嬌憨,令人心里頭的那種踏實,也隨著麥子成熟,漸漸豐盈起來。
小滿,帶著將熟未熟的青澀,有著盈又未盈的婉約,絕對算得上一個充滿哲理的節氣。
記得兒時雖能熟背二十四節氣歌,但并不解其意,更不懂為何小暑對大暑,小雪對大雪,小寒對大寒,卻唯獨小滿不對大滿。后來讀的書多了,慢慢明白,中國傳統儒家中庸之道,是非常忌諱“太滿”“大滿”的,有“滿招損,謙受益”、“物極必反”之說。《紅樓夢》里也有“水滿則溢,月盈則虧”、“登高必跌重”等盛極而衰的說法,這既是自然之道,亦是人生至哲。
《菜根譚》道:“花看半開,酒飲微醉。此中大有佳趣。”所以,滿,卻未全滿,是最佳的狀態。若一味追求完滿,是不睿智的,正如莫言所說:“世界上的事情,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,你看那天上的月亮,一旦圓滿了,馬上就要虧厭;樹上的果子,一旦熟透了,馬上就要墜落。凡事總要稍留欠缺,才能持恒。”人生何嘗不是如此,太滿,可能會失去上升的空間、進取的動力,也就缺少了對幸福的感知。
所以中國人歷來很喜歡“未央”二字,其實“未央”就是小滿,未到中央鼎峰,一切并不緊迫,來日方長,不疾不徐,有沉靜的增長,有從容的精進,有世間最好的生命態度。
如果小滿有表情,一定是張恬淡的臉。她是瓜果在握,酸甜有度的自信;她是小有所得,知足滿足的微笑;她是小有所望,期待憧憬的眼神;她是望得見的成熟,也是看的見的收獲,雖尚需時日,卻并不遙遠。
“枇杷黃后楊梅紫,正是農家小滿天。”小滿是成熟的序章,也是豐收的前奏。常言道:春爭日,夏爭時,“小滿趕天,芒種趕刻”“小滿金,芒種銀,夏至插秧草里尋”。時光不等人,小滿更是個促人進取、只爭朝夕的節氣。
一年光景流轉至此,收獲在望,一片即將忙碌卻又帶著歲月靜好的模樣,給人莫名的滿足。
讓我們走進小滿,走進微小卻踏實的幸福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