姥姥遠在黑龍江東北部的山城——雙鴨山,離省城哈爾濱還有500多公里的路程。在火車大提速之前,一個單趟就要70多個小時。路上遇到特殊情況,走上100多個小時也是常有的事,而且經常買不到座位票,就只能買站票,旅途的勞頓可以想見。但母親歸心似箭,依然辛苦并快樂著。
上個世紀50年代初至90年代末,漫漫歲月里,在京滬、京哈兩大繁忙的鐵路干線上,母親的身影隨著“哐哐當當”的火車,來來回回地穿梭了多少趟,恐怕她自己也說不清楚。尤其在姥姥過完“六六大壽”之后的近30年間,母親每年至少去看望姥姥一次,風雨無阻、雷打不動。用母親的話說就是“寧隔千里遠,不隔一口板;看一次少一次,見一面少一面”。
每次見到姥姥,母親都像孩子似的,一下子撲進懷里,母女相偎相依、久久凝視。望著姥姥一年比一年蒼老的容顏,母親有時禁不住愴然泣下。輕輕呼喊一聲“娘,閨女想您啊……”,路途中顛簸的疲憊和滿身的征塵似乎一下子都隨風飄散了。
遇上好天氣,姥姥便拉著母親的手出去溜街或串門兒,遇到熟人總會很自豪地說:“俺閨女回來看俺啦,見到閨女,俺還能多活十年哩!蹦赣H則說:“只要有娘在,不管再遠,明年我還回來呀!
每當又一個十年過去,母親就半開玩笑地問姥姥:“娘,你怎么還不到‘西天’報到去呀?”姥姥總裝作生氣和不好意思的樣子說:“閻王爺不收俺,再說了,沒娘的孩子像根草,有娘在,俺的閨女才是一塊寶呀!本瓦@樣在歲月的催促下,十年又十年地一晃而過,直到過完96歲壽辰,姥姥才永遠地沉睡于夢中。
那是2000年的9月中旬,母親接到姥姥病重的電話,仿佛預感到什么,沒來得及帶換洗衣服就直奔火車站。一刻不停地緊趕慢趕,還是沒能見到姥姥最后一面,這也成了母親無法彌補的遺憾和永遠的心痛。
等母親趕到的時候,舅舅強忍著眼淚說:“姐,娘在生命的最后幾天,只要有一點兒力氣,就強打起精神來到火車站,看火車進站、出站——出站、進站。每當一列火車緩緩停下,便顫巍巍、虛怯怯地走到出站口,渾濁的目光在人群中不停地搜索——找尋,找尋她朝思暮想的閨女……”說完,姐弟倆都已泣不成聲。
如今,姥姥已經仙逝20多年,母親也長眠于九泉之下。我時常在想,如果上天有靈,母親依然會一如既往,不懼千里迢迢,不懼舟車勞頓,去看望遠在白山黑水、牽掛一生的白發姥姥!(翟樂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