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云南怒江,在傈僳族自治州,我看見了一棵“媽媽樹”。那樹,四個人才能環抱,好粗好高。當地人崇拜它,在樹下祭奠,表達心愿。也有男女青年,背靠大樹高聲對歌,抒發愛慕之情。當地人告訴我,在女兒節時有人給它扎紅,在中秋節時有人給它送月餅,在端午節時有人給它捐花燒香,在母親節時給它獻歌。很多游人,在密林深處,四處尋找這棵“媽媽樹”,傳說誰找到了,誰就會幸福好運,快樂健康,而且他們的母親,也因此會長壽無疆。
北京溫榆河畔,也有一棵“媽媽樹”,它在金盞鄉小店村周王廟西邊,是棵大松樹。這棵參天大樹,最少要六個人才能合抱,樹形格外奇特,樹干中有一個碩大的樹瘤,宛如媽媽頭后梳的一個纂兒,所以取名“媽媽樹”。溫榆河畔的“媽媽樹”,是北京最原始的自然景觀之一,在城市建設改造過程中,有關部門為了保護這棵媽媽樹,呼吁人們重視媽媽樹,要像呵護自己的眼睛,珍惜古老珍貴的文物一樣,加以保護。這棵樹,在開發建設中,毫發無損,保留了下來。
摩洛哥西部平原上,聽說有一種樹,叫“蓬迪卡薩里尼特”,樹名的意思是“善良的媽媽”。這種樹的花球,潔白美麗,奇特的是花球凋落時,在花球的蒂托處,結出一個橢圓形奶苞,在苞頭頂端,生長了一種像椰條狀的奶管。奶苞成熟后,淌出黃褐色的汁液來,所以這種樹又稱“奶樹”。更為有趣,這種樹的繁殖不通過種子,而是從樹根上萌生出新苗,許多幼苗叢生,在大樹的周圍,就像小孩依偎在母親的身旁。大樹分泌出的奶汁,由奶管向下滴落,在下面等待的幼苗,用葉片拼命地吸吮奶汁,快樂地生長發育。小樹長大一些后,大樹從根部與幼苗斷裂,同時給小樹“斷奶”。在分離出小樹后,在小樹頂部,大樹開始凋零部分樹葉,讓小樹充分吸納陽光雨露。真是奇跡呀,大自然里,有如此的媽媽樹,不惜犧牲自己,精心撫育子女,不愧為“善良的媽媽樹”!
有一次去廈門看海,我在暮靄沉沉的海岸邊,看見嶙峋斑駁的礫石中,立著一棵樹。海風吹拂,它搖擺身姿,顯得孤獨而憂郁。有人告訴我,從前有個漁民的兒子出海捕漁,再也沒有回來,他的母親在岸邊站了很久,守望成了這棵樹,后人就叫這樹為媽媽樹。我聽了,更加珍視那棵守望的媽媽樹了,我看著它,有了一種奇怪感覺:這棵媽媽樹,仿佛我白發的母親,正在注視遠方,仿佛期待我早早回家,或者一路順風,抵達人生的風景之地。
有一則寓言說,一個小孩在一棵大樹下快樂地游戲,大樹將最鮮美的果實給他吃。10年后小孩長成青年了,因為婚姻大事,他在大樹下憂郁時,大樹告訴他,他可以把它的樹枝砍了,然后建起了一座漂亮的房子,青年就可以在新房子里結婚成家,從此過著快樂幸福的婚姻生活。可是又過了10年,青年已經兒女雙全了,他又滿腹愁云地去找大樹,說至今沒有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,他真心渴望去外面闖一闖。大樹聽了后,又讓他把它的樹干砍了,可以造一艘大船,這樣就能夠駕馭大船,去追求一番大事業了。可是過了30年后,當年的小孩已經成了白發老翁了,他精疲力竭地回到了大樹身邊,心情沮喪,神情落寞。大樹溫情地安慰他說,在外面累了,吃了多年的苦,現在回來了,就請在它僅有的樹樁上,坐一坐,好好休息休息吧!
其實,這棵大樹就是一棵媽媽樹。因為世界上只有自己的母親,才可以像這棵大樹一樣,對兒女無私地奉獻,童年時殫精竭慮細心呵護,長大了傾其所有讓你結婚成家,為了你能有所作為,他們可以犧牲自己的所有,讓你平安走天涯。即使你最終一無所有,可只要回到了母親身邊,她仍然對你噓寒問暖,讓你倚在她彎曲的脊背上,她就會內心無比欣慰。(鮑安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