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首歌唱到“故鄉的山,故鄉的水,故鄉有我幼年的足印……以往的幻境依然在夢中。”無論我走到哪里,我對故鄉的愛都會深深地定格在我美好的夢境里。
家鄉上窯鎮是有著神奇傳說和悠久歷史的千年古鎮,一直流傳著古代干將和莫邪為楚王鑄造雌雄寶劍,兒子眉間尺與楚王恩怨仇殺的故事。古鎮的東、西、北三面環山,南面臨窯河、高塘湖,面水踞山,古時為兵爭要地,古籍多有記載。在上窯鎮路口,過去曾立有石坊,上刻“洛帶虞屏”,意即上窯以洛澗為帶,以虞耕山(或曰舜耕山)為屏障,以顯示上窯地位重要。古石坊歷盡滄桑,早已在歷史的戰火中灰飛煙滅,不見蹤跡。
早期的古鎮中,有一條穿鎮而過的青條石鋪就的大道,據典籍記載是南宋嘉泰年間一位叫陳運成的浙江籍窯主出資修筑的。如今,它已成為最繁華的商品交易地。它雖然是鎮上最古老的街巷之一,但打街上走過的,路還是那條路,人卻不再是過去的人。今天,喧囂依然在耳,只是塵封中的青石板上留下的串串腳印,還烙著久遠的印痕。
《漢書·地理志》載證,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時,此地屬九江郡。到了西漢時期,九江郡劃歸淮南國,這里一直都是淮南國的疆域。又據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等史料考據:上窯地區曾在西漢時期屬曲陽縣治所地望范圍內。到王莽篡漢之前,“西曲陽”一直是上窯地區的縣稱或國稱。在此之前的進入東晉乃至南北朝時期,史料載入了 “洛水”、“洛澗”、“洛川”、“洛口”諸地稱,這些地稱都在上窯地區。洛河,即今之窯河,流經上窯,是淮河的一條支流。《水經注·淮水》記載言及:“又北,鵲甫溪水入焉,水出東鵲甫谷,西北流經鵲甫亭南,西北流注入洛水,……洛澗北歷秦墟,下注淮,謂之洛口。”意思是洛澗經過它北岸的秦墟而流入淮河,入淮口被稱作洛口。這里提到的“秦墟”,就是現在的上窯古鎮。秦墟的“秦”,《上窯鎮志·地理》記載“公元383年,前秦與東晉在洛澗交兵,秦軍占領陳子鋪。為阻止晉軍西進壽陽,將陳子鋪夷為廢墟。故名秦墟。”另據《資治通鑒》第二百九十二卷后周紀三:“三年,正月,丁酉,李谷奏敗唐兵千余人于上窯。”可以看出,上窯最少在那時就已經由“秦墟”更名為“上窯”了。
位于上窯鎮境內的管咀、住院部等處的壽州窯遺址頗負盛名,在唐代為中國七大瓷窯之一,以上窯山豐富的資源為基礎,由青瓷演變為黃釉瓷,其生產規模、產品種類、造型和裝飾都有了空前的發展。自唐、宋、明、清以來,上窯陶瓷通過水路,經由窯河、淮河銷往鄂、豫、魯、蘇、浙等地,還有部分產品流向西歐、日本。解放后,淮南市把壽州窯列為“淮南三古”之一,對古窯址進行了界定,樹立標記保護。1981年9月,安徽省人民政府把上窯古壽州窯遺址公布為“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”。2001年6月25日,上窯古壽州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”。
在古鎮東側,坐落于山間的盆地之中,四周群山環繞的柴王寺遺址也令人駐足。遺址墻基寬1.2米到1.4米,長約160米,規模似小型城池或大型建筑圍墻,現場瓦礫、殘磚、陶片、瓷片堆積如山,包含漢、唐、宋、明各個時期文化遺跡。繩紋瓦、漢磚最為顯著,說明這里最早為漢代建筑。清嘉慶《懷遠縣志》載:“古驛路則至館頭嘴經九女堆、柴王寺……北行至考城。”這充分說明該遺址年代久遠矣。
近年來,古鎮經過舊城改造,擴建、改建、新建了一大批新的景點,但仍精心保留下一些基本完好的老街區和老建筑,山上仍保留著洞山寺廟、大雄寶殿、地藏王廟等,這讓現代社會的新城鎮仍散發出古色古香的歷史光輝。
如今,故鄉的山水依舊,古鎮依然繁華,只是深深歲月的的痕跡鐫刻在那車轍清晰的青石板上,述說著故鄉老街的前世今生。故鄉的山水,一瓦一舍,珍藏著我今生不忘的記憶,也珍藏著我難舍的鄉愁。(俞澤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