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黨報記者,如何守初心、擔使命?我的體會是,要在實踐中練好“四力”基本功,堅守傳統媒體,搶灘新興媒體,做一名有信仰有夢想、能堅守能奉獻的全媒體記者。
練好腳力,在基層一線捉“活魚”
打贏脫貧攻戰,重在激發內生動力,但現實中存在著少數“等靠要”的思想。我在深入采訪時發現了新現象,少數“后進”貧困戶在漸漸轉變思想,從“等靠要”到自我圖強,他們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,通過發展牛羊養殖、種植草莓等經濟作物,實現了脫貧致富。采訪歸來,我撰寫了通訊《從“后進”到“先進”》,把筆墨聚焦“后進”的思想轉變,強化了脫貧光榮的正向導向。
最鮮活的新聞在基層。作為黨報記者,要當好“泥腿子”記者,因為只有深入現場,才能捉新聞“活魚”
練好眼力,深入挖掘新聞價值
好的新聞點往往隱藏于新聞現象之后,需要我們用眼睛去發現,用大腦去思考。
大通工業新區,我以前采訪去過許多次。在最近一次采訪時,我聽園區負責人介紹—— “園區落實‘三去一降一補’,完成6家企業閑置廠房‘騰籠換鳥’,盤活閑置資產1.8億元、閑置廠房4.8萬平方米,釋放了土地、廠房資源利用效能。”這讓我聯想到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”主題,找到了新聞點。
我深入園區企業采訪,掌握第一手資料。采訪歸來,我撰寫了《以改革牽引高質量發展——“兩只鳥論”的大通實踐》通訊,解讀了園區新舊動能轉換的“密碼”——實施“騰籠換鳥”工程,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,實現傳統產業的浴火重生;按照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,淘汰落后企業和產業,為新產業發展騰出發展空間。“大通經驗”,為其他園區轉型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鑒。
練好腦力,增強新聞策劃能力
好的新聞線索,需要精心策劃,才能放大效應。
2019年2月1日,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北京的一家淮南牛肉湯小吃店,關心百姓民生。這是一個極好的新聞點。淮南日報領導牽頭策劃了系列報道,我有幸參加了采訪活動,陸續推出《“三基因”,述說淮南牛肉湯的“前世今生”》《“三張圖”,看懂淮南牛肉湯的“徹里至外”》《“三對比”,探問淮南牛肉湯的“超群拔萃”》三篇深度報道,闡釋淮南牛肉湯的文化內涵、城市記憶、品牌力量,探尋產業發展之路,新聞的思想性、可讀性大大增強。
練好筆力,創新新聞表達方式
筆力如何,以前期扎實采訪為基礎,關鍵是以什么視角去切入、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呈現。面對融媒體發展大趨勢,我們身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一線,要善學善用新媒體,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可視性,提升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,進而贏得更多讀者,這樣主流聲音才能更好地走進千家萬戶。(朱慶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