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南市謝家集區望峰崗鎮陶圩村,是傳統的蔬菜村,卻因煤炭的開采和水路運輸分流勞動力而萎縮,留下空巢老人和兒童。在去年村里換屆改選后,新一屆村支兩委班子凝心聚力,重新拾起西紅柿等蔬菜種植優勢產業,提供家門口的就業崗位,期冀以增收喚回村民外出務工的心意,讓兒童和老人不再留守,合家歡聚,其樂融融,使村民生活更有幸福感。
大棚早春西紅柿長勢旺盛綠意盎然
開年后農歷正月里,2月21日,太陽“流浪”多日仍沒有返崗。位于陶圩村的應臺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基地里,由于連天陰雨,道路泥濘,淮河早報、淮南網記者深一腳淺一腳地踏過爛泥,來到早春西紅柿種植大棚。不似外面冬季肅殺景象,這里卻是暖融融的,綠意盎然,生機勃勃。只是大棚里水汽很大,照相機鏡頭很快就會結霧,時不時得用脫脂棉花擦去結霧才能拍出清晰的照片。
此刻,這里的西紅柿苗已超過半米高,長勢茂盛,正開著一簇簇黃色的花。在今冬罕見的長期陰雨天里,這樣的西紅柿長勢十分難得,也反映出管理水平之高。大棚里,點花授粉的社員忙著勞作,每一朵花莖上,都留有社員點花的紅印。合作社技術人員說,像桃花授粉一樣,只有點花的才能結上西紅柿果實,沒點花的就不會結果了。點花很忙人,又是細致活,卻是省不得的。西紅柿總共要開4蓬花,每蓬花每朵花都要點,算起來要有1個半月的時間。
在西紅柿秧生長旺季,還時不時要打去岔枝,防止營養分散影響西紅柿生長。同時,在西紅柿生長期,每天都要翻蓋保溫,通風透光,這都需要人力,因此,大棚西紅柿生產中,一直少不了社員忙活。由于今年陽光少,頭茬西紅柿成熟要晚些,估計要到4月上旬才能成熟上市。
集約土地讓傳統優勢種植重煥生機
陶圩村村支書兼村委會主任應偉告訴淮河早報、淮南網記者,陶圩村地處應臺孜,由于居城區附近,一直是蔬菜供應地。“一畝園,十畝田”,長期以來,陶圩村的西紅柿等蔬菜是當地特色產業,特別是出產的西紅柿,沙瓤多汁,酸甜適口,風味獨特,受人喜愛,給村民帶來良好的收益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,由于當地謝一礦、二礦、三礦及新莊孜煤礦的開采,田地沉陷。加之地處淮河南畔,青壯勞力或招去挖煤或從事煤炭運輸,應臺孜的特色蔬菜種植就此不斷減少優勢不再。
當村莊年輕人出外務工成為潮流,雖然經濟條件得以改善,但村莊日漸成為了“空心村”,在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,背井離鄉,家庭分離的弊端不斷顯現,村民生活的幸福感需要找回。2018年下半年,陶圩村新一屆村支兩委班子改選上任,他們達成共識,將利用村莊因采煤沉陷搬遷契機,重新拾掇歸攏土地,把穩沉土地整理成為種植區,繼續發展西紅柿等傳統特色蔬菜種植,形成良好生產效益,吸引村民返鄉,讓家庭歡聚,增加村民幸福感。
今年初,籌備半年的應臺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獲批成立。據了解,通過村莊搬遷后的歸攏整理,陶圩村最終可形成3000畝的田地,從長遠來看,這些都將是高價值的特色蔬菜種植區。此外,還有大片的沉陷區水面,可通過蓮藕等水生蔬菜的種植,培育荷花池、蘆葦蕩等,發展農家樂項目,開發文旅資源,帶動鄉村旅游,增加村民收入,帶動鄉村振興。
在淮河早報、淮南網記者采訪的當兒,淮南通商銀行也來到基地考察,給予金融支持,服務三農發展。在詳細了解西紅柿生長特性后,銀行人員表示,希望陶圩村西紅柿形成品牌效應,通過雙方合作,拓展銷售渠道,把惠農落到實處。
圖一:陶圩村村支兩委與淮南通商銀行人員在大棚了解西紅柿生產情況。
圖二:在對大棚西紅柿進行點花作業。
圖三:陶圩村管理良好的西紅柿大棚。(記者 張雪峰 編輯 湯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