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公歷5月5日或6日是立夏節氣,它又叫春盡節,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七個節氣,標志著夏季開始。時光匆匆走過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和谷雨六個節氣,柳絮飛,桃花謝,春天漸行漸遠。于是古人不禁感嘆:“無可奈何春去也,且將櫻筍餞春歸。”
立夏時節,江淮大地風熏日麗,雨水漸增,氣溫約二十度,正值暮春與初夏交替,天氣溫和,花事興盛。
風暖人間草木香,麗影繽紛入夏來。淺夏時節,走進普通村落,水波瀲滟的池塘邊,花繁葉茂的薔薇蔓延生長,密密匝匝披拂著村舍籬墻。暖暖的陽光灑在盈眼紅暈的花瓣上,吸引彩蝶流連,地面投下斑駁花影。“有情芍藥含春淚,無力薔薇臥曉枝”,如果說芍藥屬于大家閨秀,那么薔薇更像是花枝招展又帶幾分羞澀矜持的農家少女。這邊“深色胭脂碎剪紅,巧能攢合是天公”,一戶別院深深,濃蔭匝地,石榴花吐蕊怒放,一朵朵榴花匯聚成一襲臨風飄逸的裙裾,樹叢中不時傳來流鶯的喝彩。那邊“幽香馥郁正飄來,便為奇葩費解猜”,幽靜的小院里,濃青的橘樹葉片間,滿眼純白的花朵星星點點,玉容冰肌,兩三個孩子正在追逐飄飛柳花。五月的鄉村,美在尋常百姓家。
籬墻之外,田間山野,繁木青青,白鷺翻飛。山上泡桐紫若云霞,槐樹似掛雪,湖中的睡蓮、澤瀉、荇菜、萍蓬草也都開滿了花。“有此傾城好顏色,天教晚發賽諸花”,那香飄十里的牡丹園,紅一片,紫一群,粉一簇,猶如一幅精妙絕倫的五彩錦緞,真可謂“竟夸天下無雙艷,獨占人間第一香”。
立夏時節,江淮大地陽光充足,萬物繁茂。五月,南方季風帶來雨水,潤澤、催動萬物生長。“南國似暑北國春,綠秀江淮萬木陰”,放眼望去,鄉村的五月,杏樹、梨樹已扯去枝頭麗裝,換上翡翠般綠裝。齊腰的桑樹叢中,養蠶女纖纖素手上下翻飛,采摘嫩葉。上了年紀的老榆樹,褶皺縱橫的枝干也悠然開枝散葉,披上一身新綠。“竹色溪下綠,荷花鏡里香”,溪水邊,新生的翠竹亭亭玉立,搖蕩綠韻,小荷露出尖尖角,在水面盡情搖曳。
現代著名畫家吳藕汀《二十四節候圖》曰:“斗指東南,維為立夏,萬物至此皆長大。”春生夏長,春天播種的禾苗及一些草木果蔬這時更加歡實地生長,它們一天比一天膨大,到了開花結果的階段。園子里木瓜已有拳頭大小,桑葚子綴滿枝條,黃瓜秧枝頭頂著幼小的腦袋。“梅綠櫻紅春二清,果然立夏見三新”,此時,紅了櫻桃、李子,熟了青梅、枇杷,竹筍、蠶豆、萵苣等也成了新鮮佳肴,滿足人們味蕾,口齒留香。
中國自古就是農耕大國,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刀耕火種時代,人們敬畏天帝,崇尚自然。自周朝開始,在立夏這一天,天子要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,舉行盛大祭祀儀式,迎接夏季到來。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,配朱色玉佩,連馬匹、車旗都要是朱紅色的,以表達對一年豐收的祈求、對百姓過上紅紅火火日子的盼望。
立夏時節,江淮大地農事繁多,農人忙碌。東漢許慎《說文解字》曰:“夏,中國人也。從夊從頁從臼。”頁,人頭;臼,兩手;夊,兩足也。合起來就是有手有腳的人的形象。而經文學者研究認為,“夏”字是一個農人手持農具在耕作,可見“夏”與農業耕作密切相關。
立夏時節,江淮大地氣候回暖,蟲鳥萌動。蚯蚓出土,疏松土壤;蜜蜂飛動,傳播花粉;布谷啼叫,催人耕種;小燕飛來,該抽蒜苔。自然物候適時傳語莫誤農時,抓緊耕作。鄉村的五月,油菜花已藏起笑靨,搖曳著包鼓鼓的菜籽莢。青翠欲滴的麥浪在風里起伏涌動,飄蕩著麥花清香,幾乎每天都在變幻飾裝。此時,夏收作物已進入生長后期,水稻栽插以及春播農作物的除草、施肥、防蟲、灌溉等管理工作接踵而至,農村正是倍加忙碌的時候。
“農月無閑人,傾家事南畝”,五月的鄉村,雨后新晴,綠樹環繞村莊,暖風吹拂河水,連綿起伏的山巒如深眉淺黛。山腳下,一片白亮亮的水田里,男丁們雙足入泥,分苗插秧,晨起晚歸,披星戴月。女人們采了桑葉,又去插田。就連七八歲的孩子也左手攜簞食,右手提壺漿,送飯到田間地頭。農人們用汗水滋潤土地,使得田園日益蔥綠、豐滿。在他們伸腰抬眼之間,眼前仿佛呈現出“百里西風禾黍香,鳴泉落竇谷登場”的喜人場景。
“古來江左多佳句,夏淺勝春最可人”。初夏的江淮鄉村是一幅充滿生機活力的水彩畫,草木葳蕤,村花絢爛,果實掛枝,禾苗豐茂,到處流動著賞心悅目的色彩。
(吳 驤)